农村改革绘不同
未标题-1
整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职责,并结合乡村休闲旅游,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顺利落实
目标: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重点: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
途径: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1、原划入水利部门的组织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等职责。
2、原划入原农业部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 3、原划入原国土部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
2、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解决农村"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
1、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中国底色的扎实一步。人居环境建设就是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合理性规划与设计,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等物质"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人居硬环境是软环境的载体,而软环境的可居性是硬环境的价值取向,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
  是指在村庄中,面向全体公民开放,可自由地集合、组合,自由表达和公开意见的空间领域,是一些具备交往、交流、展示、休闲娱乐等功能的节点或场所。 改善人居环境:利于促进社会交往,丰富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提升家园认同: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 维系着乡村记忆。
对乡村公共空间线索的保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传统乡村空间物质的保护,如古井、古桥、石碑、雕塑等,以塑造符合地方特性的场所精神。
2、新建空间应基于传统乡村空间线索的特征: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营造乡土特色氛围。
  自然环境是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基底。公共空间建设应注意以下三点:以自然山水格局为主线布局,延续原有山水结构;植物配置采用乡土乡风类植物;保护具有深刻乡村记忆的自然要素。
乡村公共空间以生活为主,空间尺度宜采用亲近的小尺度。一般空间的宽高比在1/4~3之间较符合乡村尺度。
可直接利用或仿造富有地域性特征,或当地较多、较为常见的材质。
  邻里交往是村民生活的特色,更是其基本生活需求。在对乡村空间环境更新及 "迁并新村"的过程中,宜按地域整体迁入,为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条件和保障。
公共空间的色彩应与当地原型建筑色彩风格保持整体协调统一,局部突出对比差异性。
营造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的空间序列,可提高交往机会;围合可提高空间亲近感、场所感,增强吸引力。
  既要迎合农村生产、生活功能的需要,尊重村民农事农耕、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又要适应时代的转变,满足现代农民的物质需求,引进先进的技术、材料、设施。 根据村民文化、生活需求,选择性复兴传统特色活动。鼓励达人村民成立传统民俗技艺兴趣小组,定期交流学习,促进本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已有或潜在的公共空间,顺应村民生活习惯的需求,置入新的功能体,满足多种需求,增加吸引力,焕发空间新活力。
顺应新农村现代生活方式的渗透趋势,根据村民新需求,注入新的活动内容。由政府引导,村民组织,形成社区学习交流小组。
  以坪上村的公服中心为例,通过重构行政空间与村庄的关系,植入儿童手工制作地、兴趣小组根据地、村民广场等公共空间,完成"行政空间"向"家园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转型。
乡村老建筑的传统性和新建筑的地域性逐渐消失,这不仅会使乡村失去独特的建筑风貌,
也会影响现代村民生活和民俗民风。
  近年来新建民居与传统特色民居风格不符的,与传统风貌有较大的冲突。对其立面进行整治,采用传统的手法和材料,力求做到原汁原味,减少与整体风貌的冲突,恢复其传统风貌。
  其建筑风格与古村风貌不协调,需进行立面改造。材料以当地乡土材料为主,屋顶保留平屋顶,檐角飞挑;对第一层侧墙进行加宽处理,使得侧墙在同一个平面上,采用亲水墙;窗户、门框、阳台采用木质结构。
  新建无明显建筑特色民居在建筑布局上应合理利用地形地物、依山傍水;在建筑色彩上应与村落内原有传统特色民居风格相协调;在建筑材料上,应合理选用当地民间习惯建材。
  鼓励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传统建筑工艺建造原生态的传统特色民居建筑;鼓励技术创新,建造外观传承传统特色民居精神、内部功能结构舒适宜人的创新型特色民居建筑。
  传统民居所蕴含和体现的建筑理念、建筑风格乃至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等等,承载着当地居民祖辈生活所形成的传统生活、民俗文化和历史记忆。要遵从当地的文化背景从建筑使用、空间、材料、气候的适应、建构工艺出发构建适应现代人生活习惯的,与环境协调共生的乡土建筑。
  在易地搬迁安置时,要结合原有村庄建筑元素、原有文化因子、安置区内的自然环境肌理等在地元素,因地制宜的将村民舒适居住功能、公共空间、不可复制的自然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色彩、尺寸规格、铺装组合关系都根据实际场地的需求和当地文化特性进行挑选。 石子:规则式/图案式/混合式
常用材质:鹅卵石、砾石等。使用区域:庭院小径、次支道,花坛,石子铺装材质面层效果颗粒均匀、色彩搭配较好美观实用。
  村庄外部道路是乡村道路的系统骨架,负担区域内主要的客货运交通、集散、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串联起乡村的各个村庄点和产业基地点。道路铺装类型主要有:沥青路面与整石铺装。
木栈道:无钉眼铺装/有钉眼铺装
常用材质:樟子松、竹木等。使用区域:水边栈道、休闲平台等,使用木材与环境融合,具有自然生态性、景观性能高的特点。
  主要为村民参加生产、工作、娱乐活动服务等所用,也为村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民各种出行需求所用。道路铺装形式:碎拼、汀步、卵石、木材、瓦类。
汀步:规则/不规则自然铺常用材质:青石板、花岗岩、石磨等。
使用区域:庭院小径、草坪支道,地形中的汀步主要讲究自然,汀步选材和环境要协调。
施工顺序为:素土夯实—砂土垫层 厚50—C15混凝土 厚30—花岗岩或板岩汀步。
石材规则式/跳色式/碎拼式
常用材质
:花岗岩、青石板、透水砖等。
使用区域:主要道路、休闲广场、花坛,台阶等,石材种类多,运用广泛,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营造特定的氛围,可塑性和实用性较高。
施工顺序为:素土夯实—砂土垫层 厚50—C15混凝土 厚30—1:3干硬性水泥砂浆找平厚30-1:1水泥砂浆结合层 厚5-石材。
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将其"变废为宝"
农村垃圾分类 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一般回收再利用。比如建筑垃圾加工成建筑材料,废纸,废塑料,废铁等回收再利用
不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一般采用封存、无害化处理。如餐厨垃圾采用堆肥、做饲料和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
  根据村庄的人口密度、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经济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取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合理确定技术模式;既要考虑建设维护成本,更要考虑生态环保;处理好技术实用性和技术统一性的关系,避免技术"多而杂、散而乱",确实保障农村垃圾的清洁处理。
  通过利用各种植物残体(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泥炭、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质向稳定的腐殖质转换的生物化学过程。
  主要对农村生活垃圾中间的纸类、厨余、纺织和木竹的木材、和农作物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木质材料,经过热解将其转换为可燃气、生物油和固体黑炭。整个过程中由于是缺氧分解,排气量少,有利于减轻大大气环境的二次污染。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是有目的的控制强化填埋场中的微生物反应,使垃圾中能讲团结的有机机组分在封场后5-10年内完成稳定化过程的卫生填埋场。能大大加快垃圾降解和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生活垃圾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因此寻求一种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垃圾处理工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乡村的自然资源包括耕地、林地、水溪等,给乡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农村污水的随意排放,旱厕的使用,造成江河湖泊流域、地下水等水环境受到污染,治理农村污水,不仅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还能控制流域的水质污染和湖泊的富营养化,改善水体环境,同时处理的中水用于农业灌溉,缓解农业用水的紧张。
第一类:二级生化处理为基础的设备化污水处理技术 
技术类型:SBR、氧化沟、生物膜法、MBR等。
技术特点:管理维护要求高,出水水质高(一级A )。
适用范围:水量较大的连片村落、经济较发达,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农村。
第二类:生物+生态组合技术
技术类型:厌氧+曝气跌水氧化+人工湿地、厌氧+滴滤池+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生态塘等。
技术特点:便于维护管理,出水水质稍低。
适用范围:水量小的单独村落或多户,对出水水质要求不高,附近无敏感水体。
第三类:资源化处理技术
技术类型:沼气池、生态厕所、粪便堆肥等。
1、归还自然的失地,提升乡村整体的自然景观丰度;
2、优化乡村自然景观等级,提高整体乡村自然景观品级;
3、开发利用过程中 , 注重资源的内在联系性,合理改造,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东溪村一直非常注重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村庄建设的合理利用,通过美丽庭院建设、"三乱整治"、垃圾分类等载体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沿袭并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乡土文化保护措施,保持原貌、加以开发,发展起观光旅游业。
公共空间:清代古桥5座,庙2个,祠堂4座,还建有1个村史馆,廊桥1座,廊亭8处等。 民房改造:古树、古井、古桥、古建筑构成特有的古韵,白墙青瓦的民房,古朴的乡村风格。 公共空间:在保护原生态建筑同时,配套建设商业街及民俗博物馆,主要展现了工匠之乡及生产生活。 民房改造:建筑用自然生长树木和茅草所建造,结构富有特色,建筑外形不变,保留民具和乡土玩具。

发展模式:1.保护原生态建筑;2.制定景观保护与开发规则;3.旅游景观与农业发展相结合;4.配套商业街,民宿与旅游的结合;5.与企业联合建立自然环境保护基地。

基础设施: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卫生改厕率达到90%以上,农村垃圾收集率100%。 发展模式:结合自身产业、文化和地域特色,统筹安排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基础设施:建立自然环境保护基地,一所体验大自然的学校。 生态环境:用泥土、砂砾、自然石铺装。管道、大箱体等必须隐蔽。
生态环境:实现村道宽敞明亮,村容整洁秀丽。
未标题-2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企业电话:+86-731-88889558
传真:+86-731-88889552
地址:中国·长沙市天心区芙蓉南路一段368号CTA财富中心29楼
邮箱:zoomview@zoomview.cn
网址:www.zoomview.cn
领衔编制:城乡规划所
联袂编制:旅游规划所、园林景观所、政策研究所、视觉中心
出品方:中合慧景
内容编辑:黄程、胡显升、黄晶玲、夏民、蒋宏伟、李淼、白玉洁、贺莹莹、
舒钰茜、魏永青、王曙、潘平、唐银燕、李娟娟、李璋、林英
本期策划:张晓雯、胡显升、白玉洁
视觉设计:朱维
Copyright© 中合慧景 All Rights Reserved
农村改革绘不同-治环境